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主题报告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致辞
2013年05月21日    来源:新闻发布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 万 钢

科技实力夯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2012年全社会研发(R&D)支出突破1万亿元(10240亿¥),占GDP比重达1.97%,其中企业R&D支出占74%左右;2012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32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居世界第二,引用率上升到第6位;发明专利授权量预计达21.7万件,较上年增长26.2%;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6437亿元,较上年增长35%;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08年5.7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预计突破10万亿元,总产值世界第二,出口世界第一。

五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8年的48.8%上升到2011年的51.7%,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跨上一个新台阶。

国家高新区蓬勃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探索创新政策;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从2008年54家增至2012年105家,营业总收入从2008年的6.6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16.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4.5%;国家高新区将进一步着力于产业聚集、公共平台、人才培养、政策环境,形成符合资源禀赋、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拥有41所高等院校,206个科研院所,聚集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超过3600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达到20%。技术交易额达到全国的1/3以上;涌现出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出如联想、百度等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新型企业。

全球产业变革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大因素

一是强大的需求拉动。未来数十年,全球将有30亿左右的人口进入现代化行列,对资源、能源、粮食、环境、健康等巨大需求,是牵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动力。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本质上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挑战,各国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调整,涉及经济体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但首先在科技创新有所突破,成为各国的共识。三是科技自身发展的推动。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各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了深厚的积淀。特别是在交叉学科领域,已经产生出许多革命性的成果,催生了新的产业迅速成长。

积极应对全球产业变革的挑战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同样面对着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健康和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全球产业变革的科技特征

一是科技领域的交叉融合、多点突破的态势日趋明朗。基础理论的重大飞跃,关键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各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创新加速,产品周期缩短;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信息技术超常快速发展,带动产品、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生物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医药、农业、能源、环保产业变革;新能源、新材料广泛应用;三是政府作用强化,企业快速推进。金融危机倒逼经济变革,政府主动作为,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多方作用使产业变革呈现倍增和放大效应。

我国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战略部署

2006年颁布的中长期科技规划明确了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确定了信息技术、能源环保、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和战略高科技领域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2010年国务院确定了新信息、生物、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启动了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当前,科技界、产业界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以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为代表领域内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相互融合渗透,正在推动全球产业变革加速进行。

各主要国家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支持

近30年来全球信息产业年均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信息技术还推动了其他新型服务业态的迅猛增长,已形成巨大产业规模,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美国推出国家宽带计划,要在10年内至少1亿美国家庭能使用平价宽带。未来6年内,将为美国带来5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创造约50万个就业机会;欧盟在第七框架计划(FP7)中,对信息领域的支持达到91.1亿欧元,是10个重点支持领域中投入最多的;日本在近2年内,先后发布了《信息和通信技术战略路线图》等近10个政策文件,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复兴的重要抓手。

信息技术快速升级,带动多个产业变革

超前部署 长期坚持

信息技术领域重大专项取得阶段成果

信息相关产业发展预期

生物技术快速突破,引领生物产业高速增长

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启了个性化治疗、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崭新领域。近年全球上市的创新药物中,有20%属于生物技术药物,超过80%的新药开发利用了生物技术开发手段。在生物育种领域,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与细胞工程相结合,推动高效、优质农业新品种产业迅猛发展。生物质能源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压力,促进能源转型。环境生物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成为生态恢复的重要支撑。在生物制造领域,生物催化等工艺以其特有的效率高、能耗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已经应用于化工、材料、制药、食品及饲料、能源以及造纸等多个产业。  

生物技术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各国应对措施看,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将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美国大规模扩大转基因种植,加强生物医药开发,推进“生物谷”发展。欧盟明确提出到2020年,运输燃料的20%将用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制订“绿色能源工程计划”。巴西生物能源快速发展,燃料乙醇已经普及应用于汽车。韩国提出占有世界生物技术市场5%份额的目标,决定由8个政府部门共同推进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研究开发。

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引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生物种业  生物医药    生物能源   生物环保  生命科学  生物技术

 

    我国生物技术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名列前茅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世界能源转型已成定局

未来30年内,世界能源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能源转型已成必然。美国预计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技术代替石油成为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使用核能或化石燃料,美国2050年照样能够实现能源可靠性与CO2零排放的目标。欧洲JRC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占到30%以上,2040年占50%以上。北欧国家提出到2050年告别传统能源。此外,受控核聚变能技术正在迅速提高,科学家估计,到2025年,核聚变发电可投入商业运营,2050年前后,人类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

新能源产业和发展规划

截止2011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62GW,已完成并网47GW,产能和应用规模世界第一,并网发电100GW(其中海上风电50GW);2011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达到8.0GW,装机量达3GW。2012年计划1.7GW(+2.8GW),并网太阳能发电15GW;生物质能源农村沼气用户达到3200万户,生物质发电13GW,生物乙醇 、生物柴油 5 mio.Ta;我国水电装机230GW,在建55GW。核电装机运行容量仅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1.3%,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及早开展了对受控核聚变的基础研究,建设了核聚变试验装置,参与了核聚变试验堆国际科技合作(ITER)。

光伏和风电产业具有世界竞争能力

中国清洁能源总体进展

    2012中国总发电量4980 trwh,其中非化石发电量占1060 trwh

 

类型   TrWh   增长

水电   864   +29.3%

风电   100.4  +35.5%

太阳能  3.5   +414.4%

核电   98.2   +12.6%

总计   1060   +28.5%

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

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支撑工业体系发展的能源、材料、信息等三大支柱和工业制造本身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智能制造呈现出精益化、服务化、绿色化、全球化的特点。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特征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创新是驱动产业变革的力量源泉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逐步明确,但在具体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方面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也应该看到,对全球产业变革我们有超前谋划和部署,具备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一、创新的赶超需要战略决策、超前部署、坚韧意志和持续的努力;

二、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带动相关产业变革,要特别关注核心技术变化;

三、创新需要自信,新产品在不断的应用中成熟和发展;

四、创新需要开放,封闭只能落后,在竞争中实现追赶和完善;

五、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新技术、新产品催生新的市场和社会生态;

六、重视经济理论的创新,重新审视现有的市场规则。

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落实好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扶助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孵化体系,支持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

以更大的努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加强创新政策对话:促进各国在创新原则上取得共识,在具体创新政策、支持措施和项目组织上沟通互动,推动合作尽快取得实效。推动科研活动国际化: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开放合作力度,支持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与各国应对共同挑战,在解决气候变化、重大疾病、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中,发挥好科技的重要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影响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科技创新是关键因数,但成功与否还取决于经济体制、商业模式等众多领域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让我们抓住机遇,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