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中德"一带一路"合作聚焦技术研发
2018年05月28日    来源:北京商报网

北京商报讯(记者陶凤 实习记者肖涌刚)日前,第21届北京科博会系列活动之一——“中德科技创新论坛”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会上,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德国工业4.0之父孔翰宁等嘉宾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并与中国企业家就“‘一带一路’与德国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对话,见证了四家制造业企业签约中德科技园海德堡离岸中心。

在演讲中,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强调,“中德关系已走过了黄金十年,中德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应该不断扩大彼此的合作关系。除了政治和经济这两个支柱以外,中德还可以在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和民间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而在中德合作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中德科技园也日渐成为中国企业落地德国的前哨站。据了解,目前,中关村发展集团、沈阳中德装备园、天津北辰及国内部分大型开发区和企业已在中德科技园入驻,园区以立体化合作模式为企业、商会、开发区、高校和政府等机构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中德高科技产业园是很好的例子。”在对话环节,全球第二大的软件公司SAP全球高级副总裁柯曼表示,中德合作不应只是局限于基础设施,还可以加强共同研发,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合作。

中国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总经理凌文介绍说,该公司两年前收购了一家德国科学家团队,这一团队在太阳能薄膜发电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在合作中,德国先进的工业生产线使投资回报率大大增加。

中德总商会主席周松波表示,传统德国的经济模式是所谓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要保持一个注重竞争、注重规则的市场。在德国企业的对外合作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也都十分关注这一点。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德国并不是一味要袒护德企本身的利益。德国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合作中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问题。

不过,有分析指出,技术和研发是德国企业的传统优势,应成为中国与德国开展合作的重点领域。但在该领域,中国在与德国合作期间,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技术的借鉴应以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否则就会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信誉,进而有损中国整体的海外形象,耽误产业升级的大计。二是在保障研发投入量绝对值的前提下,研发投入应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生产资料配置的效率,这样能够保证研发活动更好地符合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

中欧班列的开通完善了“一带一路”沿线的互联互通建设,而德国是中欧班列线路上的重要节点。目前有6条班列线路从中国始发,延伸至德国汉堡、杜伊斯堡等城市。2015年,中欧间共开行班列815列,中德间达400多列,运载量达3万个集装箱,预计到2020年达到每年约10万个集装箱。其中,欧洲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端,是中国不可或缺的合作对象。德国,作为传统的欧洲大国,其对“一带一路”的推动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施罗德认为,中德合作还增加了年青人之间的交往,有3到4万的中国年轻人正在德国学习。“我不知道来中国的德国留学生有多少,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女儿她在复旦读书学中文,我希望她能流利说出中文,能够提高中文水平,增进中德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