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强起来靠创新 创新要靠人才
2018年04月19日    来源:南方日报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的指引,新的行动。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广东要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中奋勇争先,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更多新作为,为迈向创新型国家贡献“广东力量”。

代表委员热议

锐意创新

激发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们备受鼓舞,强烈感受到了国家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视,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力量。

“技术创新不仅是制造业兴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实体企业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开发中心主任李金波深有体会。他以自己所在的企业为例说,近年来美的以中央研究院和事业部为基础构建研发创新体系,不仅关注短期产品研发,还对未来5-8年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甚至在人机交互等前沿科技领域开展探索和部署。

全国人大代表、丹霞冶炼厂设备工程部副部长罗振谈到,为更多的创新项目、高端人才服务,为引进更多的创新资源努力,是创新一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最好方式。罗振表示,“我们要通过技术或管理创新,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才有可能达到质量、效益、效率的全面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作为企业,更应该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广东的创新发展中主动作为、力争有为,不辱使命建功立业,做出新的成绩。”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台盟广东省委会主委张嘉极表示,过去五年,中国的发展从跟跑转入并跑,甚至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领跑,创新发展蓄势待发,科技创新逼近井喷状态。经济发展质量不再粗放低端,中国品质和中国标准将越来越叫座。“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发展,中国经济中国制造挤进价值链的高端指日可待,一定在不远的将来跑进世界的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对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人员是极大的激励和召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我关注的重点,是‘创新技术如何落地’。技术创新必须要转化,要落到实际应用中去,让创新技术产生最大价值。”全国政协委员、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希望,各界要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释放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潜力。

奋勇争先

抢占创新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特别指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国有企业,更应该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人才培养,加快创新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作为,在广东新一轮发展中不辱使命建功立业,做出新的成绩。”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曾庆洪认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要采取更灵活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同时,要进一步鼓励国有企业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员工持股改革,进一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企业做强做大做优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为一线的技术创新人员,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备受鼓舞。”全国人大代表、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炼油三部工艺主管丁明表示,随着产业升级,对从业者的数量要求在降低,但对工匠型高素质工人的要求在增加,对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人是“软件”的核心,“只要人的素质能适应变革要求,中国制造未来大有希望。”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柯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材料车间主任苏荣欢表示,国家日益重视创新,一线创新人员更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本质工作,争当奋斗在产业创新一线的先锋,攻坚克难,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我们要把人才引进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认为,海外华侨华人中有大批高端人才,政府部门要为他们回国返乡创造便利,特别是吸引更多华裔二代三代回来,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汇聚更强大的力量。

“海外人才对家乡有感情,关键是如何留住他们。”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主委、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林勇认为,要进一步优化海外引才的政策设计。“不要只是一锤子给几百万安家费,而是要为他们安居乐业创造良好条件。”林勇建议,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一方面可以考虑给予永久居留申请、购房、贷款上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要畅通意见反馈渠道,使他们能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真正产生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的讲话是对广东人民的巨大鼓舞,总书记再次强调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对集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的高水平大学是极大的鼓舞。”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邓文基表示,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而且是事关国家战略的人力资源问题。接下来,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自觉投身于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真抓实干

力促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当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措施。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广东要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瑞爱表示,要真正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推动更多创新技术成果落地开花。她表示,技术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高和反馈周期长的特点,但现阶段我国有些企业缺乏创新的主体意识,认为引进技术既可以规避风险,同时又省时省力,没必要去搞创新研发。

“如在农业科研领域,研究周期长、投资大,但产业化推广见效慢、收益慢、风险大,导致很多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农业领域,很多好的农业科研成果无法转化。”她认为,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真正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第一时间观看《新闻联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好时代。”在张劲看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具有高度的资本依赖特性。只有通过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帮助企业获得研发及其它相关费用,才能帮助企业持续推进创新,取得市场优势,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并创造市场需求,进一步巩固市场优势,提高企业和全社会全要素生产率。

张劲表示,各级政府通过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以创新为主线,通过信息技术企业与制造企业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新服务技术与服务业融合,进行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发展,形成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新起点上 再创新局

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全速前进

港珠澳大桥下,一艘7.5米长的海洋无人艇带领着80艘1.6米长的小型无人艇,组合成海上的“离弦之箭”,奔向由无人机列阵展现的“新时代”之门。桥面上,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穿梭而过……除夕夜,在珠海上演的全球首场“海陆空”无人系统的联合展演,震撼了201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81艘无人艇协同运行,在无人艇行业从未有过。”云洲智能总经理成亮表示。

三大无人系统“黑科技”的展演,折射着广东正在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广东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数据显示,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跃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7万亿元,技术自给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2.5%和58%。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东正在向着创新驱动的美好未来全速前进。

新的动力

“创新雨林”孕育新产业

在封闭的房间里,即使信号极度微弱,装有传感产品的机器人都能准确探测到精准方位,在其“脑袋”里形成全新的位置地图……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博士、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研发工程师王东海展示了企业自主研发的“室内磁导航定位系统”。这家位于东莞的创新企业,计划在10年内实现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链国产化,改变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在广东,像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正在不断涌现。数据显示,去年,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跃居全国第一。

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是国家赋予广东创新发展的总定位。广东加快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强化转化能力优势,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把创新落到发展上。

截至2017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从1236亿元增加到超过2300亿元,居全国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17%提高到2.65%。

这背后,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为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主力军”。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集聚的“创新雨林”正在加速生长。技术创新与市场紧密对接,加快产业化落地,全新的创新生态圈在这里成型。

在创新政策突破上,广东大胆探索,在全国率先出台创新驱动发展的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打出创新驱动政策“组合拳”,在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在创新载体搭建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托起广东发展的“创新脊梁”。拥抱走廊,新载体、新平台的建设和未来产业加速崛起。

在创新要素集聚上,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加速流动,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在以举办广交会而闻名全国的广州琶洲,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科技等一批互联网企业争相落户,这里将在五年内培育成千亿元级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一棵树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与时机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不是猛浇一两棵大树,而是打造一片土壤肥沃、雨量充足的森林。”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认为。

从政策的变革到空间、产业的布局,释放着无限的创新要素吸引力。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广东正在阔步向前,迈向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脚步更加坚实。

新的使命

新起点上集聚新力量

去年底,深圳华为发布5G预商用系统,今年还将推出5G网络设备全套商用解决方案,开启万物互联时代。这家创新龙头企业,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排行榜前三,市场占有率节节高升。

当5G预商用系统面向世界精彩绽放时,在东莞松山湖的华为手机工厂,机械臂不停运转,年度旗舰智能手机从生产线上组装完成,销往全球各地。

广东智能手机产业的崛起,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硬件硅谷到智造湾区的一个缩影。强大的制造业与创新的力量深度融合,支撑起广东创新驱动、赶超世界的梦想。

面向未来,站在新起点上的广东,正在激荡起创新发展的新力量。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广东加快构建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各市分工互补的“1+1+7”创新发展格局,打造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珠海市未来五年将建设5个以上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学校或基地,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400个,培育50家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生态智慧城市。

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内的一栋蓝色办公楼里,国内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就落户在这里。作为研究院的“主人”,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每年有1—3个月在这里开展研究工作。将来,深圳计划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创新全球化时代正在到来,创新要素加速向着产生高效益、高价值的地区流动。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广东正在成为全球人才聚焦、扎根发展的新热土。“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创新依托的就是人才。”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在广东,人才红利正在不断释放。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广东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全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营平台,汇集更多创新成果到广东转化。2017年广东在知识产权领域获得3个全国第一。全省专利提质增量取得新突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0万件,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2017年全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2.68万件,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

从科技支撑产业到科技引领产业,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变,在世界新一轮的创新竞争版图上,广东正在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新使命,呈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崭新气象。

展望未来,广东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广东力量。

数读

●2017年全年科技成果2509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04项,应用技术成果2257项,软科学成果48项

●2017年全年专利申请量62.78万件,增长36.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8.26万件,增长30.9%。全年专利授权总量33.26万件,增长28.4%,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57万件,增长18.4%

●2017年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68万件,增长13.8%,居全国首位

●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20.85万件,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8.96件

●2017年全年共有56024家企业申请专利45.54万件。其中,21757家企业有发明专利申请14.03万件

●2017年全年共有43932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24.10万件。其中,9186家企业有发明专利授权3.71万件。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1742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97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3.3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7万亿元,增长10.0%。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66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21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5家。认定技术创新专业镇434个

数据来源:2017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